徐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黄清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当前民营企业涉诉案件逐年增多,法院受理该类案件数量平均每年递增15%—20%,甚至某些地方出现的民营企业涉诉案件可以达到当地诉讼案件总数量的30%—50%。对于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并移送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应积极受理、立案并开展侦查活动。公安机关对涉民营企业案件,应分析总结案件的规律性质,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研判,通过典型案例,进一步细化明确启动侦查权的依据。让法律成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护身符,但也决不能成为民营企业犯罪的“保护伞”。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钱智俊
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
立足于内敛化发展,201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在外部冲击中守住增长底线,消费引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仍将平稳推进。持续释放的增质红利不仅有望促进“大消费+新经济”的价值双主线映射于资产价格,亦将在全球乱局中凸显相对优势,吸引外资渐次回归中国市场。
林采宜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刘星辰
若中美在多数领域达成“零关税”协议,意味着双方市场形成自由贸易格局,本土企业失去了关税的保护屏障,双方将在各行业直接展开竞争。各行业的竞争力实主要取决于中美劳动力和产业环境所决定的产业优势。在商品贸易领域,如果中美之间实行零关税,对现有的国内消费市场结构,产业发展影响有限。
胡彬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余子然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生
区域政策是通过政策资源的地区指向,有目的地对某些区域实行政策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果。区域政策的地区指向涉及政策实施的空间范围、政策的核心目标、主要内容与措施,衔接着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因此,需明确其在区域政策指导与反馈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在分析当前国家战略的内涵扩展与深化以及地区发展的需求升级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政策地区指向优化的方向。
王秋瑞
上海律师
2019年6月25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二次审议。修正案二读中已注意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入市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法,而是将该任务交给了国务院。至于国务院将如何制定相应实施办法,目前尚不得而知。那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所面临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到底有哪些?笔者认为,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六个问题。
胡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李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学者们认为雄安新区宜定位为副省级行政区,但对于其具体的行政归属,经济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雄安新区的设立与发展将显著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一体两翼”的北京空间优化新格局;接近半数的经济学者认为高层领导的重视是雄安新区发展最显著的优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者担心雄安新区的建设将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从而制约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冯林玉
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秦鹏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
生活垃圾分类在过去十多年陷入裹足不前的怪圈,有其背后特殊的中国式境遇和否定性经验。这可以用“四个断裂”来概括: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在法律体系中的断裂、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断裂、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循环机制的断裂、法律政策设计初衷与运行实践的断裂。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良好实现,除了实质化、具象化和可操作的体系内容配置外,还需要义务性质以外的其他方法的支持,例如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政府单中心治理逻辑的转变以及智慧社会背景下“互联网+ 精准监控”。
罗立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
郭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
从总体规模来看,中国已迅速成长为服务贸易大国,2016年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但是增长最快的不是出口而是进口,导致逆差从2005年的55.02亿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2581.99亿美元。目前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正处在由传统比较优势向本地市场效应优势转换的过程中,在国内服务需求扩大而供给能力逐渐提升的过程中,服务进口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现象。但是考虑到不少服务业领域仍然存在可贸易性较低的状况,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服务市场扩大最终还是会帮助形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势,而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助于加快这一优势的形成。
林汉川
浙江工业大学
刘淑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加快实施中国制造标准化战略,推动制造标准先进化和国际化,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标准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中国制造质量的高低和优劣。通过严格的标准实施,保障产品技术先进性、质量稳定性和功能可靠性,有利于提高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的适应性。以全面标准化实施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的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接近200个,还有20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数接近500个。全国省区市级的各类新区约3500个。各类新区新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体。但是,现阶段各地的新区新城已经“饱和”。这种“饱和”并不是没有空间了,而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技术创新的要素进去。今后要苦练“内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这已经成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