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外交--第一智库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招聘信息  第一智库微博  安邦咨询  ANBOUND 高格全球文化项目论坛
首页 > 全球智库 > 全球治理 >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外交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外交
2018年4月23日
来源:《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18》论文集

邓浩

博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字体:
点击评论(Comments)  |  
分享到: 0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凸显了中亚地区在新时期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中国的中亚外交迈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外交肩负起更加宏大的使命和任务,既面临发展良机,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中国应迎难而上,奋发作为,坚定不移地在中亚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努力实现对中亚外交既定目标。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与中亚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的中亚外交开启一个创新、拓展、深化的新时期。

苏联解体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新纪元的肇始,拉开了当代中国对中亚外交的序幕。中亚国家独立至今,中国的中亚外交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1991-1996年,是中国对中亚外交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对中亚外交的重心主要是通过双边渠道建立和发展政治关系,一是在中亚国家独立后即庄严宣告承认各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并迅速在各国设立大使馆,成为最早与中亚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二是加强与中亚各国高层往来,奠定彼此合作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三是努力消除冷战时期中苏对抗阴影,着手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第二阶段,1996-2001年,是中国对中亚外交的拓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对中亚外交的显著特点是不断扩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领域和范围,推动彼此关系进入一个双边和多边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时期。一是充实双边合作内涵,能源成为拉动与中亚关系新动能。以1997年参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石油开发和修建中哈石油管道为标志,中国对中亚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从政治关系为主向与能源经贸合作并重转移。二是从双边走向多边。以1996-1997年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签署关于在边界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和在边界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协定为标志,中国开始与中亚国家建立多边联系,并成功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是建立和扩大“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7年4月以后,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的五国两方谈判过渡到五国五方多边谈判,正式开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并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会晤内容逐渐从边界安全扩大到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会晤机制除元首会晤外又增加了总理、外交、国防、公安、安全、边防等多个经常性磋商协作机制。2000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参加“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标志着会晤成员实现扩大化。

第三阶段:2001-2013年,是中国对中亚外交的深化阶段。以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标志,中国对中亚外交进入一个全方位合作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全面提速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并逐渐成为地区格局的主角之一,与俄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到2013年中国把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层次,形成中亚战略伙伴区。[1]二是中国成为中亚国家主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来源国。[2]三是随着2005年中哈石油管道和2009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修通运营,中国在地区能源格局中上升为举足轻重的一方。四是随着中国在中亚国家建立和运行多所孔子学院,中国对中亚“软实力”影响呈现迅猛增强之势。[3]

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是中国对中亚外交的进取阶段。以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倡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标志,中国对中亚外交进入一个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始成为中国对中亚外交新的的主攻方向。四年多来,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中国对中亚外交迎来一个新高潮, 一是加大了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中国积极向中亚国家宣介“丝绸之路经济带”,赢得中亚各国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促进了彼此的战略对接。2016年9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专门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大道”新经济政策对接规划》。中国与塔吉克斯塔、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文件。二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成果斐然。如中国承建的被称为“中亚第一长隧道”的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顺利贯通,中国在吉、塔两国实施的高压输变电项目以及公路、隧道、桥梁等陆续建成,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项目启动运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同时,中哈霍尔霍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乌鹏盛工业园、中塔工业园、新丝路农业纺织产业加工园等一批合作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开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农产品口岸快速通关“绿色通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订边境本币结算协议。中哈已经形成了总金额达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同时成立了2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4]哈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总量列第三位的对象国。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民心相通”稳步推进。目前,中国已在中亚地区开设了13所孔子学院和22所孔子课堂。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获得成功。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州希瓦古城实施修复。中哈达成简化签证手续协定,[5]中哈人员往来已达到每年50万人次,建立了12对友好省州、城市。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地区合作倡议,是中国为破解地区合作难题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将中国的中亚外交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赋予其全新的使命和任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对中亚外交进入一个积极有为、主动引领的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提出是中国外交转型的产物,开启了中国外交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谋划转变的新征程。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的新主张和新理念,如关于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关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关于“开放、包容、联动、创新”的新发展观等,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外交步入一个更高境界,具有了全新的定位和目标,这就是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动塑造地区合作新格局,打造区域合作新平台,建立通向欧洲的陆上大通道,带动中亚地区走向繁荣,扩大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合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外交具有三个新的使命和任务,一是要在中亚积极探索建立以合作共赢理念为核心的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即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中亚国家一道,推动形成区域大市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双多边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架构,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可持续良性合作,带动中亚地区走向持久稳定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中亚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战略通道的优势,加大互联互通建设,把中亚打造成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最终打通当今国际经济的两个主引擎,即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切实促进中国向西可持续开放,使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三是要在既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互信,扩大文明对话和互学互鉴,促进文化包容,推进“民心相通”,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外交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聚焦当前中亚各国最关切的发展问题,为各国走出经济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希望,加之其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和非排他性,使之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更容易为各国所接受,为中国推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目标的新中亚外交铺平了道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致力于探寻建立以合作共赢理念为核心的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搭建新的合作平台,为突破中亚地区区域合作瓶颈打开了希望之门。上合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是目前中亚地区最为活跃的两个区域合作机制,但二者都未涵盖整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未参加上合,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未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加之各有各的问题,[6]导致中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步履维艰,“丝绸之路经济带”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对症药方,有望走出一条新的区域合作之路。

其次,从大国对地区的争夺来看,目前在中亚地区,美国总体上处于战略收缩,对地区的进取意识明显不及各国独立之处和“9.11”前后,加之特朗普实施“美国优先”政策,内顾和保守倾向抬头,短期内看不出美国有在中亚卷土重来的大举动。俄罗斯现在虽然在地区格局中占据上风,但自身实力有限,加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美欧制裁影响,短期内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可能,对中亚国家发展很难提供持续有力支持,加之其发展模式缺乏吸引力,俄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总体处在一个不断衰减的进程中。欧盟受困于内部各种问题,也无暇多顾。上述因素客观上减少了中国与其他大国势力在地区激烈对峙的几率,为中国在中亚推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核心的新外交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

第三,从中国自身情况看,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明确要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为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积极开拓对中亚新外交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说,到2035年,我国将提前15年实现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表明未来我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国力将进一步大幅提升,这为中国实施对中亚新外交提供了雄厚的实力和信心保障。同时,从中国西部周边形势看,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安全风险相对较小的地区,也是与中国合作机制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容易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典范,从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主要是中国的西部周边,包括中亚、南亚和西亚等。相比而言,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进程中,中亚地区面临的挑战、风险和阻力都要明显小于南亚和西亚地区。从安全上来看,中亚地区虽然存在不少隐患,但总体看有利于保持稳定的积极因素明显大于动荡因子,未来地区安全局势总体可控,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局面,尤其是中国与俄罗斯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在这一地区开展战略协作,为中亚地区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从经济上来看,多年来中国通过双边尤其是上合组织与中亚国家建立运行着有效的经贸合作机制,大大提升了双方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减少了阻力。[7]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全新的探索,中国的中亚新外交也面临不可回避的考验和挑战。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认同上存在明显差异,中亚国家之间的多样化、差异性也呈现加大之势,并存在不少政治、经济和安全隐患,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异质且具风险的地区有效推进新的区域合作对中国是一个全新尝试,既无历史经验借鉴,也无现实模式套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宏观上提出了解决之道,但如何对症下药,具体化解中亚地区内部的各种阻力、干扰和风险,仍存在诸多未知和巨大的不确定性,还需要艰苦的探索。二是中亚地区是一个多种外部势力竞争共存的地区,目前在中亚存在多种区域合作方案,有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倡导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的“新中亚战略”,土耳其力推的“突厥语国家联盟”等,如何处理好与诸大国在中亚的竞合关系,尽量降低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负面影响,并努力争取其对“丝绸之路积极带”采取合作态度,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严峻考验,需要大智慧。三是中国软实力偏弱是中国在中亚的一个明显短板,中国在中亚的形象建设也存在诸多亟待改进提升之处。如何切实消除在中亚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杂音,增信释疑,构建互信,营造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良好舆情和氛围,与中亚各国一道建立命运共同体,对中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难题,必须下大功夫才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对中亚外交应该立足中亚、放眼欧亚,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进取的姿态,积极作为,主动引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努力把中亚打造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典范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样板。

(一)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国对中亚新外交的重心,灵活务实地推进区域合作。

1、聚焦中亚发展问题,将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蛋糕做大做强。经济是中国在中亚的优势所在,也是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最大诉求。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中亚国家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和投资来源国,[8]地区各国均把中国视为走向振兴的希望所在。在此背景下,中国对中亚新外交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进一步促进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上,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使中亚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交通走廊,而且要以中亚为中心形成区域大市场,进而建立中国对中亚经济的绝对影响力,吸引地区各国更加积极热心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搭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稳妥地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目前合作仍应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实行一国一策,不能急于推进一体化。目前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应仍应以推进项目对接为主,重点是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下一步可着力推进规则、标准对接和自贸区建设。目前可从能源、交通等较容易的领域开始多边合作并建立相应机制,为未来构建全方位多边合作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和创造条件。目前可划定重点合作国家和示范性合作项目,逐渐由点及面,最终连成一片。

3、把中亚地区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广阔空间来经略,将中亚与南高、西亚、南亚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施行跨区域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复兴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方案,中国古代的“西域”概念主要指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经过的沿线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区域大致相当,这一区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西部大周边,也可以称之为欧亚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看成是新时期中国的西部大周边战略构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自己的欧亚地区战略构想。这就是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亚地区再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地区,而是欧亚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国的中亚新外交不能局限拘泥于现在的中亚五国,而是要勇于打破地区界限,立足中亚,放眼整个欧亚地区,将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地区和重要伙伴来经营。在此基础上,以中亚为核心,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推动形成跨区域大市场,以大幅扩大中国的影响范围,延伸中国的地缘战略空间。

(二)根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树立大安全、大外交观念,把中亚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稳定可靠的战略安全大通道。

一是要践行新安全观,贯彻新的义利观,以发展促安全,通过扶助中亚经济发展,切实改善各国民生,为地区政局长治久安和社会长期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可持续安全,有效提高地区国家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与中亚结成更为紧密的安全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中亚与中国的共同安全。

二是以自信、开放的胸襟积极做各国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及广大民众的工作,夯实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在继续通过双多边渠道巩固和中亚各国官方联系的同时,借鉴西方国家有益经验,加大做各国非官方社会民间阶层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不断扩大“朋友圈”和影响面,确保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中亚都会对华奉行友好政策,进而成为中国持久稳定可靠的周边。

三是从国家安全高度切实重视维护中国在中亚的利益与公民安全,采取坚决有力手段加大安保力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在中亚的海外利益进入新的更广更深的扩展期,必须把维护中国在中亚的利益与公民安全作为中国对中亚新外交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加大保护机制建设,为维护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和公民安全提供机制性保障;实施大领保,逐步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切实有效有力的服务;积极与中亚各国签署相关保护协定,加大与中亚警务安全合作;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作用,使其成为维护中国在中亚利益的得力助手。

(三)努力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微妙平衡,进一步加大与俄战略协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在中亚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这必然引起中亚大国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应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的包容性和非排他性,充分兼顾各个大国包括地区大国在中亚的利益关切,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趋利避害,争取合作,努力将外部势力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考虑到在抵御地区“西化”、“双泛”(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上具有共同利益,应继续把加强对俄战略协作作为中国对中亚外交的优先方向,进一步加大与俄在上合组织中的合作,切实推进“一带一盟”对接,共同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大局,推动中亚地区繁荣发展。同时,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必时时处处与俄完全一致,自缚手脚,对美欧大国开展合作的诉求也可以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给予应有回应,如可以对接欧盟提出并实施的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计划(TRACECA),以共同推动建设中欧陆上大通道。维持大国在地区微妙平衡和有限合作,符合中国最大战略利益。

(四)加大与中亚的“民心相通”, 尊重多样文明,坚持文化包容,加强互学互鉴,携手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中国在中亚的“软实力”,将其作为中国对中亚外交新的重点。目前中国在中亚的软硬实力很不相称,成为影响“民心相通”的主要障碍。一是要在继续办好孔子学院的基础上尝试在中亚国家开展学历教育,使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有力基地,同时,继续扩大招收中亚赴华留学生,使中国逐渐成为中亚学生海外留学的主要选择。二是充分发挥中资企业及华人华侨在增强中国软实力和促进“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促其树立诚信正面形象,增强环保意识,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加强媒体公关和民间接触,努力消除当地对中国的疑虑和误解。三是加强媒体、社团、社会精英、学术界、文化教育科技界的往来和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公共外交力度,不仅要宣传古代中国文明,更要积极宣介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科技进步,以当地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影响面,使其更多面向中亚社会和民众。四是尝试实施志愿者服务项目,派遣更多志愿者深入到中亚民间和基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第二,以开放的胸襟和谦逊的姿态学习了解中亚当地文化,切实尊重和平等对待中亚多样文明。一是要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加强对中亚地区国情和文化的研究,加大对赴中亚工作学习人员的培训,使其切实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遵守当地法律,有条件的可开设当地语言短训班。二是要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大扶持国内培养中亚人才的高校,并对中亚专业毕业学生在使用上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引导和派遣更多留学生赴中亚国家学习。三是要充分发挥新疆与中亚文化相通的优势,把新疆作为与中亚开展合作的人才库,积极使用通晓中亚语言文化的新疆少数民族,使其成为沟通中国与中亚的重要桥梁。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和互学互鉴,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是要与中亚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可以有计划地与中亚各国共同举办“教育交流年”、“旅游交流年”、“文化交流年”等活动,探讨与中亚国家人员交往便利化的新举措,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人员交往的障碍。二是在亚信、上合组织等地区机制框架内,积极尝试开展宗教和文明对话,使之与政治安全、经济合作等议题并驾齐驱,向中亚地区充分展示中国在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包容性。三是要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地区间、城市间的人文交流,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深化双方的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四是要积极发挥中亚国家华人华侨作用,使其成为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以对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实施有效对接。

[1] (受权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0/c_1120951928.htm

[2] 中国近年来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步伐加快成效显著 http://www.gov.cn/jrzg/2013-10/15/content_2507140.htm

[3] 梁焱、焦健:《中亚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载《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 中哈产能合作快速推进 成果丰硕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5861/36661/zy36665/Document/1551738/1551738.htm

[5][5] 共建“一带一路”:理念 、实践与中国的贡献 - 新西部网 http://www.rsdxyjwx.com/detailEnews.html?artId=48976

[6]上海合作组织扩员:挑战与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 http://euroasia.cssn.cn/cbw/cbw_elsdozyyj/edzyj_2015/edzyj_201506/201604/t20160406_2953419.shtml

什么阻碍着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1-06/doc-ifxxneua4208946.shtml

[7] 述评:“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新机遇-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6/c_129605761.htm

[8]商务部就中国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等情况举行发布会 (1)_新闻发布_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7-01/12/content_5159226.htm#1

评论 Comments
我们尊重每位用户发言的权利,我们鼓励思想交锋,您的评论是最重要的内容,但请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允许:字;已输入:字;剩余:
用户名:密码:
友情链接
特约链接
凡本网站转载的文章,均由原载媒体审核后发表,仅反映原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第一智库”网站的观点。
About US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东盟基金·安邦合作项目 中信信睿·安邦合作项目
(安邦集团)北京安邦世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1993-2013 Anbound
法律顾问:君合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1036713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10923号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