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臣华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围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高度互信、开放包容、普惠多赢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重点打造“六大经济走廊”,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将形成“西出北上、东西互动、南北相联”的两翼核心圈,贯穿了跨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这将不仅在基础设施、贸易物流、农畜产品、文化旅游、能矿产业合作、新兴产业投资等领域对沿线各国蕴含着大量的机会,也将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创造更多需求和就业、提升经贸技术合作水平等共享发展方面对中蒙俄三国带来机会和福祉。
中蒙俄三国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明显。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俄罗斯两国有4221公里的边境线接壤,现有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16个,其中陆路口岸13个,航空口岸3个。满洲里口岸目前是中国环渤海经济腹地通往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是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和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通道。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甘其毛都、珠嗯嘎达布其、满都拉和黑山头等口岸已成为中国进出口能源资源重要通道和与俄蒙经贸合作的重要门户。
中俄、中蒙之间的传统文化、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内蒙古不仅有联接国内经济腹地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古丝路、古茶路、古盐路的历史古道和草原丝绸之路,也有与两国之间在经贸往来、地区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密切认同。
中蒙俄三国经济互补性强。经济互补性及契合度是深化合作的基础,中俄、中蒙存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经济相互依存度及相互关联度较高,双边经济融合度较高,也有进一步深化的潜力,目前,中俄陆路货物运输量的65%,中蒙陆路货物运输量的95%都经过中国内蒙古口岸。
中国内蒙古作为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特色文化区,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向北开放等角度看,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十分重要,一直发挥着中国向北开放的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具备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多项功能。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打造中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在积极推动国家新型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落地的同时,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全面更好地发挥各国优势提供了机遇。
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是沿线各国的合奏的交响曲和大舞台,是需要国与国之间战略对接和耦合的务实行动,是“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由商业驱动,推动产业协调和培育,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互赢”,也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通融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
由此,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将形成于“一带一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腹地——中蒙俄经济走廊,也将伴随着迈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民生福祉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三国尽可能的凭借联接各自的优势和基础,培育发现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建立发展一套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配套支撑体系。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全面构建经贸合作区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中国与俄、蒙之间以资源产品为主的边境地区贸易合作呈现出发展势头好、增长快和潜力大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畅问题尤为突出,口岸通关功能和法律依据亟待完善对接。需要把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规划,加快推进中国与俄、蒙毗邻地区跨境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中俄、中蒙区域间“亲诚惠容”的相互影响,并按照“兼顾共同需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创新机制模式”的原则,推进中俄、中蒙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安排和边境自由贸易示范区建设。以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甘其毛都与俄、蒙对应的口岸为基础,共商共建边境自由贸易示范区或跨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形成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加工、跨境旅游、技术合作和对外投资相互促进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新格局。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加快建设连接欧亚经贸海陆联运大通道提供了机遇。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西出北联的重要一翼,区域内各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后发优势强劲,但迫切需要解决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难题。中国内蒙古恰好处于“一带一路”向北和向西开放推进的国际经贸走廊连接点上,从这个独特的区位角度看,建设中国内蒙古连接欧亚经贸跨境海陆联运大通道十分必要。一是依托中国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和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区域,共建连接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经济区、大连港、锦州港,以及俄罗斯欧亚大铁路至欧洲腹地,打造满洲里跨境自由贸易示范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二是依托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和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区域,共建连接中国京津冀经济区、天津港、秦皇岛港,以及蒙古国乌兰巴托铁路,延伸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连接至欧洲腹地,推进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相邻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中蒙沿交通线经济带,进一步深化创新与俄罗斯、蒙古国开放合作机制;三是依托中国境内京包、包兰、兰西、临策—哈密铁路和蒙古国规划中的沿线交通干线,共建向西经新疆至中亚的经贸大通道、联通中国、中亚、西亚的经济走廊,推动中国、中亚、西亚城市群开发开放;四是依托中国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和蒙古国嘎舒苏海图口岸区域,共建向北连接蒙古国新计划的铁路、联通蒙古国南部集聚区,向南连接中国陕西、广西、广东经济腹地,贯穿长江经济带,延伸到海上丝绸之路;五是依托中国内蒙古依托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二连浩特口岸和蒙古国毕其格图、扎门乌德口岸区域,共建二连浩特经锡林浩特至锦州港海陆联运大通道,连接锦州港、营口港及环渤海经济区,外接蒙古国东南部集聚区,直通俄罗斯欧亚大铁路,打造锡(林郭勒)赤(峰)朝(阳)锦(州)中蒙俄国际陆海经济走廊和合作示范区。
(四)“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各国产业和服务贸易提速升级提供了机遇。
围绕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一是大力发展中俄蒙三国能矿电力等产业合作,加快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推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二是促进农牧业产业合作、水资源合作、生态保护、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蒙医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三是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四是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和通关条件改善方面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推动产业和贸易双提速,让产业与贸易双引擎拉动各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五)“中蒙俄经济走廊”为构建多层次的政府间关联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提供了机遇。
尽管中俄蒙三国交流沟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在政策、机制等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关联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海关合作等“通关”便利机制,推动检疫检验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一是创新合作机制,吸引能够在投资地大规模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改进公共和服务设施的投资项目,构建良好完善的投资经营大环境;二是各自从中蒙俄三方的相关利益各方角度,用同理心去倾听、判断和研究,根据相关国国情差异来推动发展、深化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原则,形成合力,同时,通过管用好用的关联政策推进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三是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合作重点,以务实的行动来推进经贸、技术、人文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
(六)“中蒙俄经济走廊”为智库联盟合作与共同拓展公共外交提供了机遇。
各国智库肩负着服务推进各国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具有行使公共外交功能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责任,也是发挥智库应有的“文明互鉴、思想交流、政策沟通”的引领作用。目前,这些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增加广泛的沟通交流,通过智库联盟促进精英合作,凝聚共识、达成共识、扩大交流、务实合作,有效推动各国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一是倡议广泛加强各国智库之间人员交往和接触,宣传解读各国相关政策法律,充分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和深层次问题,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二是倡议通过开展跨国议题的政策研究、国际合作、国际会议和论坛等活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与国外智库精英和公众进行进一步对话与沟通,使公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相关国家各自的诉求和正面观感;三是倡议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场合,加强与更多国家智库和公众进行广泛接触实现充分对接,包括文化对接、贸易对接、规则对接以及情感对接,增强各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寻求国际社会特别是民间社会对各自国家立场、声音和价值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