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瑞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
作为中国西南门户的重要邻邦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重要节点,缅甸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未来,中缅经贸合作的前景依然广阔,这也将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缅甸自身尚存诸多问题,但中缅之间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乃是大势所趋。
缅甸的地缘条件及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前景
缅甸南临印度洋,东北毗邻中国云南省,又位于印度、孟加拉国和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中间。仅从地理位置上看,其战略要冲的作用便可见一斑。历史上,缅甸就紧密关联着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现如今,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对外贸易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东部沿海是经济重心,主要的贸易物资和能源进口要依赖马六甲海峡,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构想,可以打破这种依赖。从中国自身来说,向西发展除了面向中亚、俄罗斯的西北战略通道以外,便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西南战略通道,而缅甸的地缘条件恰恰决定了其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此外,缅甸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同时又建有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仰光、皎漂等优良的港口为中国海外贸易西出印度洋直接进入波斯湾、红海提供了可能。鉴于此,缅甸历来都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伙伴,而经贸合作也一直都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对缅甸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从2011年至2013年,中缅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加分别为73.2%、1.8%、35.6%。到2014年,中缅贸易额高达249.7亿美元,相比2013年更是增长了144.9%,中国已经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且,中国还是缅甸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截至2014年3月,中国累计向缅甸投资140亿美元,占缅甸吸收外资金额的近1/3。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缅经贸合作的前景仍将十分广阔。首先,中缅互为重要邻邦,中国战略利益的维护和缅甸自身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对方。其次,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极强。在贸易领域,中国主要向缅甸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纺织、化工、金属、车辆配件等领域的产品,缅甸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农产、木材、水产、珠宝等领域的产品,这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极高。在投资领域,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而缅甸经济基础薄弱,其发展也需要重视吸引海外投资,能源、电信、制造业等领域都是缅甸吸引外资的重点,这些恰恰又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领域。再次,中国和缅甸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快,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国家的经济辐射力也在增强,而缅甸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其日益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市场和投资目的地。最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持续推进,缅甸的战略作用将不断凸显,这将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带来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中缅经贸合作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价值
随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建设“孟中缅印经济走廊”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在亚洲,这将覆盖一个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8亿的巨大市场。虽然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缅甸都相对偏小,但其作为连接中国、南亚、东南亚三大经济板块的枢纽,无疑将发挥至关重要的节点作用。中缅经贸合作的战略价值也将与日俱增。
中缅之间的合作涉及基建、能源、贸易、产业等诸多关键领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框架下,借助不断扩大的中缅经贸合作,缅甸一是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中国投资进入铁路、港口、航空、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对接中国巨大的市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增加本国的资本积累;三是可以承接中国的优质富余产能的转移,发展自身的产业体系,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四是可以学习中国的改革经验,改善其自身的经济治理和企业管理水平;五是可以凭借地理优势,发挥连接中国腹地和印度、东南亚的陆上枢纽和连接中国腹地和印度洋的陆海联通枢纽作用,依托转口贸易、物流中转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
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中缅两国可以增进合作,扩大经贸往来,实现互惠互利。依托“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中缅两国可以建成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运输交通网络,加强道路联通;可以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政策和法律进行沟通、协调,加强政策沟通;也可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行磋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战略的延伸,加强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并且,中缅扩大经贸往来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为加强民心相通、增进友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现实考量
缅北的民族冲突给“孟中缅印经济走廊”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不仅直接影响中缅两国的经贸往来,给两国的民间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增加印度等国参与建设的疑虑。但客观上,这种中小规模的冲突尚不足以影响中缅经贸合作的大局。无论是缅甸政府还是缅北地方武装,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依赖军事手段达到目的。缅北的和平乃至缅甸长期的稳定与发展,终究离不开冲突各方的对话与合作。缅甸毕竟不同于乌克兰,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这也符合缅甸各方以及中国、印度、东盟等利益攸关方的愿望。
随着缅甸国内的民主转型,其政治的多元化导致中缅关系受到更多力量和因素的影响,一些中方投资项目一度遇到挫折,这也给中缅的经贸合作增加了不确定性。然而,缅甸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决定了中国需要适应缅甸的变化,缅甸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中国的经验和资金。今年6月昂山素季的到访恰恰也表明了,无论缅甸政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维系两国的友好与合作,都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尽管此次访问的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但两国加强合作仍是大的方向。中国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诚意,逐步扩大对缅甸的投资、援助和贸易往来,将使两国的相互依存程度更加提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存在着长期的艰巨性,美国、日本等国的战略竞争将带来难以估计的地缘政治风险,这对中缅经贸合作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而且近年来,西方国家与缅甸政府的接触日渐频繁,在缅甸的投资不断增长,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在缅战略利益的挤压。但缅甸对外政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其可以忽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更何况,“海上丝绸之路”本就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战略平台,本着“亲诚惠容”的理念和求同存异的精神,中国可以与缅甸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与其他各国协调利益关系,以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因此,从大局着眼尽管不排除风险因素的存在,但在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经贸往来、实现互联互通,最终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是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