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500强报告之二】中国大企业的盈亏能力如何?--第一智库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招聘信息  第一智库微博  安邦咨询  ANBOUND 高格全球文化项目论坛
首页 > 中国智库 > 综合 >  【中国企业500强报告之二】中国大企业的盈亏能力如何?
【中国企业500强报告之二】中国大企业的盈亏能力如何?
2015年9月28日
来源:财新网 2015年9月28日

冯立果

中国企业联合会经济学博士

李素云

国家信息中心中级经济师

字体:
点击评论(Comments)  |  
分享到: 0

从效益指标看,近年来中国大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增长阶段,总体看有几个特征:一是保持较高的亏损面;二是利润增长率和利润率保持较低水平;三是企业员工数量保持低速甚至负增长。

一、企业亏损面扩大到11.4%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亏损企业有57家,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4家,亏损面为11.4%;亏损额达到803.9亿元。从图1-6可以看到,中国企业500强近三年的亏损面和亏损额保持在很高的程度,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业对于新常态的适应能力上存在较大问题。

图1-6 近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亏损面和亏损额趋势

经济减速会影响到许多领域,但影响最大的是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亏损企业与上年500强一样,主要集中在重化工领域,包括煤炭(18家,较上年增加1家)、钢铁(11家,增加了4家)、有色(8家,较上年减少10家)、建材(2家)、石化(1家)、家电(1家)。新常态下,传统行业的大企业必须加大自身改革力度,对自身传统盈利模式进行调整优化甚至变革。

二、营收、利润负增长企业数量都明显增加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负增长的有94家,较之上年50家企业营收负增长企业大为增加。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17家)、钢铁(22家)、发电(8家)、机械设备(5家)、有色(2家)。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净利润负增长的有169家,较之上年141家企业营收负增长企业大为增加(参见图1-7)。净利润负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11家,另有9家亏损额持续扩大)、钢铁(19家)、有色(9家,另有2家亏损额持续扩大)、电力电网(5家)、建材(3家)。

图1-7 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企业数量

三、净利润增速和利润率进入低增长阶段

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达到2.58万亿元,较2014中国企业500强的2.40万亿元净利润增长了7.3%,增幅较上年的10.6%有所回落。总体来看,近四年中国大企业的利润增速保持在较低水平上,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阶段(参见图1-8)。

图1-8 近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及增长率趋势

从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看,近几年也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新阶段。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4.33%,较上年500强有所上升,但近三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资产利润率为1.30%,连续4年下降。总体上看,近几年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是呈现下滑趋势的,说明大企业盈利能力总体有所减弱。

图1-9 近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趋势

四、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下降

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为24.58万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49%,较上年500强该指标显著降低,连续3年下降(参见图1-10)。

图1-10 世界、美国、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如果按照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算,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28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或等于3.3%,较上年增加了10家;其中,55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负的,较上年增加了14家;1家净资产为负。128家大企业合计资产有17.2万亿元、3.18亿元的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低于1年期银行固定存款利率;这其中,有101家国有企业,合计资产16.2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这种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状态,亟需要改变。

从近十年来国际比较看,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美国企业500强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上基本保持了同步波动。从图1-10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世界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都明显下降,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美国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

五、缴税总额增速有所下降

2015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缴税收总额3.98万亿元,较上年500强企业纳税总额3.88万亿元增长了2.58%,增长幅度连续四年大幅下降;500家大企业的缴税总额占2014年我国税收收入11.9万亿元的33.4%,占比连续四年下滑(见图1-11)。

图1-11 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占当年我国税收收入的比例

从单个企业看,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76家企业的纳税额超过100亿元,合计纳税3.10万亿元,占500家企业纳税总额的77.9%,集中在石油、银行、烟草等领域。其中,纳税额超过1000亿元的有4家,分别是中石油(2014年纳税额4070.4亿元)、中石化(3307.2亿元)、国家电网公司(1383.2亿元)、中国工商银行(1237.0亿元)。

表1-2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纳税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

根据媒体2015年7月报道,我国税务部门正筹划一项“千户集团税收风险分析”计划,可能改变中国以往按税种、按地域划分的税收征管体制,将大企业集团作为中央政府税源监测的重点照顾对象,实现大企业税收管理权力的统一上收。“千户集团”是指在国际或国内企业排名靠前、税收规模大、且具有行业代表性与良好成长型的企业集团及其成员单位,可能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排名靠前将参考最新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权威信息中排名靠前的国际或国内企业,从前往后进行筛选;税收规模大是指2014年度集团企业纳税总额排名前3000位以内的企业集团;行业代表性则是指企业集团在同行业中位居领导者或第一方阵,其产品具有品牌号召力和较强的定价能力,主要依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良好的成长性则是指新兴业态比如电子商务、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比如“一带一路”的企业集团。据悉,该计划实施之后,中国60%左右的大企业集团的税收管理,将直接划归国家税务总局管辖。

六、员工总数较上年500强略有下降

近年来,500家大企业的员工总数维持在3100万人左右。2015中国企业500强共有员工人数3110.2万人,同口径同比仍增长了2.38%,但较上年500强员工总数增长了-0.9%。新常态下,企业通过裁减冗余岗位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然选择。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员工数量“零增长或负增长”的企业有208家,正增长的有284家(另有8家数据不全)。对于市场化、国际化企业来说,企业经营效益不好,立刻可以通过裁减非关键岗位人员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如在2015年7月,高通公司由于利润下滑47%而决定裁减15%的全职员工,大幅削减临时员工,并计划削减3亿美元的年度股票薪酬奖励;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宣布由于全球乳品价格跌势加剧,将裁员523人。2014年6月,海尔CEO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时透露,2013年海尔完成裁员1.6万人,2014年海尔计划再裁员1万人,员工数降至6万人左右。在国内,这样敢于清晰明确地裁员的企业还不多。这其实是国内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完善、经济缺少活力和弹性的体现。事实上,中国现在的劳动就业形势已经和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逆转,原来是总量供大于求,现在已经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常态,结构调整的腾挪空间比过去大得多。各级政府要为企业转型升级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和培训再就业工作。

图1-12 近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员工人数及其增长率

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190.7万元,较2014中国企业500强该指标提高了10.2万元,近六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实现人均净利润为8.20万元,较2013中国企业500强提高了0.54万元,近六年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图1-13)。

图1-13 近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净利润

七、制造业利润占比持续下降

从企业数量上看,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占多数,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66家制造企业,合计营业收入23.85万亿元,占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40.1%。这一比值自2008年以来总体上呈现显著下滑态势(参见图1-14)。

注:2009-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分别有294、279、279、272、268、260、266家制造业企业。

图1-14 近年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及占比趋势

从净利润指标看,五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占比的下降幅度更大。从图1-15看得出,显著变化的是2010-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具体可能有几个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所长期依赖的劳动力优势不再;经济增速下滑,市场竞争高度激烈,产品价格下滑;企业财务成本上升、企业环保成本上升,等等。有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如劳动力成本,有些成本如财务成本的持续上升则不甚合理。

注:2009-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分别有294、279、279、272、268、260、266家制造业企业。

图1-15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占比趋势

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制造业企业的对比看,2014年五大银行的净利润占500家企业利润总额的35.6%;而269家制造企业的净利润仅占18.8%。从图1-16可以看到,2008年以来两条曲线形成一个明显的“剪刀差”: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占比几乎是260多家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占比的2倍。近年来中央政府很注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支持作用,但就目前看这种情况还没有改善。

评论 Comments
我们尊重每位用户发言的权利,我们鼓励思想交锋,您的评论是最重要的内容,但请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允许:字;已输入:字;剩余:
用户名:密码:
友情链接
特约链接
凡本网站转载的文章,均由原载媒体审核后发表,仅反映原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第一智库”网站的观点。
About US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东盟基金·安邦合作项目 中信信睿·安邦合作项目
(安邦集团)北京安邦世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1993-2013 Anbound
法律顾问:君合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1036713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10923号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