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第一智库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招聘信息  第一智库微博  安邦咨询  ANBOUND 高格全球文化项目论坛
首页 > 中国智库 > 综合 >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2015年9月22日
来源:财新网2015年9月21日

李拉亚

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全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

字体:
点击评论(Comments)  |  
分享到: 0

在国际上,通货紧缩定义与通货膨胀定义是对应的。通货膨胀定义为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通货紧缩定义为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Ophèle(2009),Borio et al(2015))。 通货紧缩的定义,给出了通货紧缩最为直接的判断标准。

在国内,谢平、沈炳熙(1999)归纳了通货紧缩的三种不同定义,“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国内目前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这种观点和国外经济学界关于通货紧缩的主流观点比较接近。例如,加拿大货币经济学家戴维. E. W. 莱德勒就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下跌和币值上升的一个过程,其反义词是通货膨胀(莱德勒,1992)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再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加拿大一家投资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G. 莱斯根的观点与此相似,他认为通货紧缩不只是价格下降,还包括货币数量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以及经济萧条(莱斯根,1992)。”

Borio et al(2015)的研究表明,通货紧缩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扩张时,因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善等原因,或风调雨顺等外部环境变好,会出现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这可称之为好的通货紧缩。另一种情况是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持续下降,同时价格也持续下降。这称之为坏的通货紧缩。我们关心的是坏的通货紧缩,因此,通货紧缩判断标准有两个因素,一是价格水平,二是经济增长。这两个因素,是判断通货紧缩的依据。

有了判断依据,还要有测度的数量标准。Ophèle(2009)的文章《通货紧缩还是去通货膨胀》(Deflation or disinflation?)对此有很清楚的解释。“通货膨胀指经济中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增长。它不是对某些商品价格的一个瞬时冲击。它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一个持续过程。通货膨胀受预期驱动——当工人和公司预期价格上涨时,他们相应向上调整价格和工资。”“相反,通货紧缩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如果只有一些商品的价格下跌,这不是通货紧缩。例如,笔记本电脑或音响设备的价格可能会由于技术进步下降,但这并不是通货紧缩。”“去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率降低或一般价格水平暂时下降。例如,如果通货膨胀率每年从3%下降到1%,这是去通货膨胀。然而,如通货膨胀以每年1%下降,已下降到负值区域,并预计下降将持续,这才是通货紧缩。”这三段论述,定义了通货紧缩,区分了通货紧缩(deflation)和去通货膨胀(disinflation)这两个概念。国内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是很清楚。

可见,国际上通货紧缩判断的数量标准有两个。一是门槛值,一般价格水平要掉到零以下。另一是时间长短,一般价格水平要持续掉到零以下。这个持续时间是多长,Ophèle(2009)的文章没有提到,但谢平、沈炳熙(1999)提到了:“有的国家以一年为界,有的国家以半年为界,我国通货膨胀潜在压力较大,可以一年为界。”

中国通货紧缩判断标准是半年为界还是一年为界,可以讨论。我们认为重要的是通货紧缩趋势,一般价格水平下降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通货紧缩严重程度的一个度量。如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到零以下有半年时间,可视为较轻的通货紧缩,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可视为较重的通货紧缩,持续时间越长,通货紧缩越严重。通货紧缩程度的另一个度量,是一般价格水平掉到零以下多少,如-10%比-3%要严重。

一般价格水平是一个理论概念,我们通常可用平减指数表示。但是统计机构通常只公布CPI和PPI。国际上通常用CPI作为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指标。美联储前主席Bernanke(2002)指出:“通货紧缩本身只发生在价格下跌是如此广泛,包含商品广泛的价格指标,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下降。” Bernanke以CPI作为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但他更强调是范围广泛的商品价格下降,这也可以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中国目前情况有点特殊,CPI在1%左右波动,而PPI已连续42个月负增长。我们可用PPI作为生产部门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这与Bernanke的观点并不冲突。

评论 Comments
我们尊重每位用户发言的权利,我们鼓励思想交锋,您的评论是最重要的内容,但请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允许:字;已输入:字;剩余:
用户名:密码:
友情链接
特约链接
凡本网站转载的文章,均由原载媒体审核后发表,仅反映原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第一智库”网站的观点。
About US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东盟基金·安邦合作项目 中信信睿·安邦合作项目
(安邦集团)北京安邦世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1993-2013 Anbound
法律顾问:君合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1036713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10923号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