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型经济打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智库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招聘信息  第一智库微博  安邦咨询  ANBOUND 高格全球文化项目论坛
首页 > 中国智库 > 金融危机 >  以创业型经济打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以创业型经济打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2014年11月25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11月23 日

廖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正位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助理教授、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字体:
点击评论(Comments)  |  
分享到: 0

我国的“人口红利”问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人口红利的相关研究关系到我国人口、经济、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提出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并不完全赞成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这引起了人们对人口红利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研究表明,享受“人口红利”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需要劳动年龄人口相对“隆起”(指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处于“隆起”状态)的人口结构来提供充裕的劳动年龄人口,第二需要充足的就业以保证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生产力。从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结构演变、改革历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看到,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转变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这种红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对“隆起”的人口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享受人口红利的人口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劳动力的积压、第一产业产出率的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等种种证据,都说明第一次人口红利并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丰裕的劳动年龄人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就是我国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根本所在。但从实际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传统的“就业型经济”不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现代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增长。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是实现创新的重要路径。无论是理论还是各国实践都证明:创业活动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带动就业,同时还能自然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增长。因此打造 “创业型经济”是促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向“劳动人口”转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创业本身是知识外溢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正处在“知识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这种人口结构为我们发展“创业型经济”提供了人口基础,也为我们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科技以及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创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与“制度”方面的优越环境。因此现阶段打造新的“创业型经济”恰逢其时,创业型经济也是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希望所在。

这一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创业机会不断涌现。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和需求不断细分,给创业造就了市场基础;同时,过去20年内通信科技、互联网科技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创业造就了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出现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2.我国关于创业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我国近年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给了创业者较强的制度保障。同时,随着创业经济运行中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支持也越来越重视,除了各地政府对创业者在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奖励之外,我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对创业活动是有力的推动。

3.我们的创业者融资环境不断改善。2009年以来,我国的创业活动迅速发展,风险投资不但规模大大增加,投资阶段也日趋完善,逐渐覆盖了不同的创业期间。根据清科集团的统计,目前国内天使投资资金额已经达到5亿美元,虽然这个规模和发达国家相差很多,但是也说明国内的天使投资作为一个层次正在迅速出现。

4.我国的创业教育也蔚然成风。从政府层面来看,不管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创业教育特别重视;从教育和培训机构来看,不少机构都把“创业”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还有不少关于创业的新型培训形式在不断涌现。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广阔的创业教育需求团体。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黄金时期,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个时期,是我们打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点。

评论 Comments
我们尊重每位用户发言的权利,我们鼓励思想交锋,您的评论是最重要的内容,但请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允许:字;已输入:字;剩余:
用户名:密码:
友情链接
特约链接
凡本网站转载的文章,均由原载媒体审核后发表,仅反映原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第一智库”网站的观点。
About US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东盟基金·安邦合作项目 中信信睿·安邦合作项目
(安邦集团)北京安邦世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1993-2013 Anbound
法律顾问:君合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1036713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证110923号 | 营业执照